據央視新聞消息,10月21日8時20分,遼寧沈陽市和平區太原南街222號發生爆炸,導致附近樓體受損,現場一輛公交車被波及。公安、消防、應急、衛健、城建、燃氣等部門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處置。

城市燃氣事故頻發,燃氣管網安全體檢和監測刻不容緩
城市燃氣管網安全問題是世界性難題,燃氣管網及相鄰的暗河暗渠、雨污管道、電纜溝、窨井等空間處于監管盲區,風險隱蔽,一旦發生燃氣泄漏極易在這些相鄰空間形成大量積聚,進而引發大規模燃爆事故并出現災害耦合、事故連鎖和后果疊加。我國城市燃氣管網工程體量巨大,且逐年快速增加,燃氣管網爆燃事故除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還導致城市運行癱瘓,城市燃氣安全事故已成為我國繼交通事故、工傷事故之后的第三大殺手,燃氣管網安全體檢和監測刻不容緩。
燃氣管網安全風險辨識和監測技術,助力城市安全運行
城市智能聯合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單位首次提出了城市燃氣管網相鄰地下空間燃爆風險實時監測預警方法,實現了燃爆風險實時監測預警成套化技術、系統和裝備的自主創新,在燃氣探測靈敏度、抗惡劣環境、工作壽命方面達到和局部超過國內外同類產品,達到了城市級規?;瘧?,建立了一種新型城市安全精細化管理模式。
城市智能研發的“燃氣地下管網相鄰空間安全監測系統”已在合肥、佛山、徐州、煙臺、淮北、馬鞍山、武漢等全國十幾個城市中推廣應用,為城市提供燃氣管網及相鄰空間的實時監測與及時預警,將險情消除于萌芽階段,使上述城市燃氣管網事故發生率大幅下降,據統計,截至2021年7月底,排除燃氣管網泄漏燃爆風險221起,沼氣濃度超標報警3383起,產生了巨大社會效益,成為城市安全運行的“拆彈專家”。
堅持新路徑實踐探索,打造城市安全治理新格局
在城市運行與管理的各項工作中,如何有效預防和及時發現城市運行過程中的重大風險,減少城市運行中的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為城市居民安居樂業提供基本保障,將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諸多城市的領導和管理者們時刻警醒和著力解決的問題。城市智能從城市整體安全運行的高度出發,從源頭治理、運行安全、城市韌性、群眾獲得感等四個維度,聚焦城市生命線建設和運行、交通設施運行安全、自然災害防范、建筑施工與房屋使用安全、人員密集場所安全等,建立城市安全監測物聯網+服務體系,實現整體監測、實時感知、早期預警和高效應對。
城市智能創新研建的合肥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系統是城市安全管理新模式的典型應用示范,它依托公共安全核心科技,以預防燃氣爆炸、橋梁垮塌、路面坍塌、城市內澇、軌道交通事故、電梯安全事故、大面積停水停氣等重大安全事故為目標,透徹感知橋梁、燃氣、供水、排水、熱力管網等城市生命線工程運行狀況,深度挖掘城市生命線運行規律,創建“前端感知—風險定位—專業評估—預警聯動”的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與管控精細化治理模式,較好解決了城市安全運行狀態動態監測、安全風險評估、風險預警防控、協同組織架構等問題。這種新型的城市安全管理創新模式獲得多方的高度肯定,形成了“清華方案-合肥模式”,并逐步在全國多個城市得到推廣應用。
“合肥模式,安徽樣板”走向全國
日前,安徽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廣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見》,要求到2022年,基本構建以燃氣、橋梁、供水為重點,覆蓋16個市建成區及部分縣(市)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主框架;到2025年,實現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全面覆蓋,城市安全風險管控能力顯著增強,力爭16個市全部建成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形成城市安全發展的“安徽樣板”。
此次出臺的《意見》明確,依托合肥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運行監測中心,升級建設覆蓋全省的省級監管平臺,與各市監測中心互聯互通、數據實時共享,與省應急指揮系統銜接,實現對各市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運行、維護、預警、處置情況的監督管理,為各市在運行監測、預警研判等方面提供技術服務,并通過大數據分析建模對全省行業發展提供決策支持。打造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1+16”運行體系,形成全省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監測網。
此外,國家住建部刊發建設工作簡報《合肥市加強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監測?提升城市安全運行管理水平》,供全國各地學習借鑒。目前推廣至武漢、佛山、煙臺、西安等多個城市,助力智慧安全城市建設,打通城市安全管理和數據共享的行業壁壘,實現城市安全運行管理“從看不見向看得見、從事后調查處置向事前事中預警、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的根本轉變,提升城市防災減災能力,讓城市不再脆弱,讓城市充滿“韌性”。
部分素材來源:央視新聞、安徽新聞聯播